多方联动 精准帮扶 积极探索安置帮教工作新路径——西安市碑林区安置帮教工作纪实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聚焦平安建设,坚持协调联动,不断探索新时代安置帮教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构建齐抓共管、同频共振的安置帮教工作格局,为平安碑林、法治碑林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制度保障,夯实安置帮教“基础桩”

为充分发挥安置帮教工作在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碑林区司法局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安置帮教工作基础,提升安置帮教工作质量。

创新工作格局。积极构建由党委、政府领导,司法行政机关主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主体协同共治的安置帮教工作新格局,确保安置帮教工作出实招、见实效。建立全区安置帮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公安、民政、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协商解决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及工作要点,研判安置帮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建设,高效运用全国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管理系统,配合监狱做好预释放人员信息核查,充分了解预释放人员服刑改造情况,实现人员衔接“零缝隙”。建立司法所与辖区派出所“两所联动”工作机制,避免出现人员信息互通不畅、帮教人员下落不明等问题,落实衔接、安置、帮教、救助等各项措施,全面提高安置帮教工作水平。加强经费保障,将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建立健全安置帮教工作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公开透明,全面增强安置帮教工作质效。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由司法所干部、派出所民警、社区主任、社区司法专干及安置帮教对象亲属共同组成的“五位一体”帮教小组,签订安置帮教协议书,“因人施教”制定帮教方案。落实帮教责任,定期组织各司法所召开安置帮教工作调度会,分析研判安置帮教工作开展情况,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安置帮教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队伍建设,采取以会代训、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全区安置帮教工作业务培训会,强化底线思维,提升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规范专业的安置帮教工作队伍。实行安置帮教对象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对在册安置帮教对象每季度开展一次风险研判,建立重点安置帮教对象名册,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实行一对一重点帮教。积极引导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爱心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搭建社会救助和帮扶教育平台,推进安置帮教工作走深走实。

强化督导检查。严格落实安置帮教对象“一人一档”的工作要求,定期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督导,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查阅台账资料等方式,对各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及时发现各司法所在开展安置帮教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形成问题清单,推动落实整改,全面提升安置帮教工作规范化水平。将安置帮教对象纳入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人熟地熟的优势,由司法所联合社区网格员定期开展实地走访工作,全面了解安置帮教对象的生活现状及帮扶需求。准确掌握安置帮教对象居住情况,对“人户分离”的安置帮教对象严格实行户籍地和居住地“双列管”制度,实现安置帮教对象衔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安置帮教责任能真正落到实处。

搭建线上平台,实现亲情帮扶“零距离”

“爸妈,儿子对不起你们,让你们这么大年纪了还为我操心,我一定好好改造,你们要照顾好自己,在家里等我回来。”2022年6月,在碑林区司法局安置帮教远程探视室,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肖某同父母进行了视频交流,看着年迈的父母,屏幕另一端的肖某数度哽咽。因疫情原因,肖某和父母已有一年多没有见面,几日前肖某父母从亲戚口中得知有远程探视这项便民措施,便来到碑林区司法局申请探视。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工作人员按照要求审核基本信息后,第一时间联系强制隔离戒毒所,经协调对接,当天便预约好探视时间并电话告知肖某父母。

作为传统探视的补充与提升,远程探视系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解决了服刑人员和亲属因交通、经济、身体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见难”问题,将安置帮教工作关口前移,有效降低服刑人员家属的探视成本,对促进服刑人员安心改造,提升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部门联动,落实生活保障。针对安置帮教对象回归社会后无亲可投、无家可归、无业可就等问题,碑林区司法局主动对接公安、民政、信访、人社、卫健、住建、教育等部门,帮助符合条件的安置帮教对象落实临时救助、低保等社会救助措施,积极联系公安部门帮助户籍注销的安置帮教对象恢复户籍,宣讲医保、慢性疾病补助、公租房申请等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安置帮教对象解决在就医、就业、就学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针对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安置帮教对象定期发放生活必需品,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根据需要为安置帮教对象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法律服务,引导安置帮教对象树立“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方式。

刘某曾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刚刑满释放时他整整两个月未踏出家门一步,既害怕因为坐过牢被人说三道四,又担心刑满释放人员的身份会受人歧视,不好找工作。得知这一情况后,柏树林司法所所长魏伟联合心理咨询师多次入户走访,及时了解刘某思想动态,通过专业心理疏导,成功帮助刘某走出心理困境。“我年轻时犯了错,走了弯路,但却得到了司法所的帮助、关心和关爱。我一定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补偿家人,回馈社会。”刘某说道。

三年以来,碑林区司法局累计开展安置帮教对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15次、心理疏导活动200余次,协助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170余人次,向38名特困安置帮教对象发放生活必需品,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安置帮教对象重新违法犯罪,助推辖区和谐稳定。

加强基地建设,当好就业创业“引路人”

长期以来,就业问题都是安置帮教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一大难题,综合来看,不少安置帮教对象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能,且因受过刑事处罚,在求职创业中往往容易遭受歧视。为进一步拓宽安置帮教对象就业安置渠道,碑林区司法局主动作为,经全面考察、多方选点,依托辖区爱心企业建立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为生活及就业存在困难的安置帮教对象提供临时救助、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帮助其树立生活信心,修复社会关系,预防和减少再犯罪。

全方位了解需求。各司法所在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时,主动介绍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的基本情况及培训内容,重点做好“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帮扶工作,及时跟踪了解安置帮教对象生活及就业情况,结合个人意愿,组织动员安置帮教对象积极参与培训。目前,基地主要为安置帮教对象提供烹饪、初级电工、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门槛低、成本少、难度小、学时短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缓解安置帮教对象就业和生存压力,当好就业创业引路人。

多渠道安置就业。按照“安置、培训、管理、服务”的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碑林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同参与培训的安置帮教对象签订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教协议书,为通过培训考核的安置帮教对象发放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提供就业岗位,同时确保安置帮教对象就业后与其他员工同工同酬,获得劳动保障。对有创业计划的安置帮教对象积极提供创业指导及相关政策咨询,真正实现“包管理、包教育、包安置” 的一站式帮教,让安置帮教对象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实现“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的工作目标。

常态化推进落实。为全面发挥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的作用,碑林区司法局定期组织各司法所所长及基地负责人召开座谈交流会,共同研究解决安置帮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定期对完成培训、实现就业的安置帮教对象开展回访,结合反馈情况不断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和制度,探索建立衔接顺畅、方法科学、措施有力、流程规范的安置帮教工作模式。目前,碑林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已成功帮助76名安置帮教对象实现就业,为增强安置帮教对象回归社会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平稳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某是个孤儿,20岁时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经历3次减刑后,30来岁刑满释放。“我当时也没啥本事,如果不去抢,就只能等着饿死。”在初次谈心谈话中,关某的经历引起了张家村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担忧,工作人员明白,想要让关某顺利回归社会,最重要的便是解决他的就业问题。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关某进入碑林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学习烹饪,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培训结束后顺利通过考核,并在司法所的帮助与支持下,拥有了自己的移动餐车,在街边做起了小生意。

“感谢政府,感谢司法所,我一定珍惜这个工作机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关某握着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手感激地说。

安置帮教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是帮助安置帮教对象回归社会、重塑人生,关系千万家庭安定幸福的民生工程。碑林区司法局将始终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全力推动安置帮教工作走深走实走细,帮助安置帮教对象顺利融入社会,助力平安建设,为护航碑林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行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