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皓村:以“五治”融合促乡村治理

村庄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和细胞。太乙宫街道四皓村位于秦岭脚下,因汉初“商山四皓”在此隐居而闻名,辖7个村民小组,760户2223人,78名党员,村“两委会”干部8人。针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近年来,四皓村坚持以“五治”融合为治理思路,依托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管理服务机制,筑牢社会治理“第一道防线”,维护了乡村社会和谐稳定,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政治引领强党建

村上成立党员活动中心、乡贤治村委员会、新时代文明“三队合一”等组织,引导各组党员亮身份、有承诺、做表率,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力量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疫情防控期间,村内所有身体素质良好的党员都参加了党员先锋队,坚持定期巡逻、劝阻扎堆、登记返乡人员,始终让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充分发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作用,陆续开展“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红歌庆七一”等活动,让党的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法治先行促和谐

采用“法治+网格”形式,由民警、法官、检察官、司法工作人员、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担任网格业务指导员,成立调委会,及时排查化解矛盾数十件。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融入村民负面清单,融入“花园乡村文明户”评选当中,将尊法、守法、学法作为“文明户”评选的重要指标,营造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村庄美化中增加法治文化节点,形成规模矩阵效应。坚持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相结合,加强村内财产、资产分配、权利保障等有人监督,有人规范,促进民主法治村再上新台阶。

德治宣传树新风

成立党员先锋、文明行、邻里守护、文艺四皓、“红袖章”等志愿者服务队,搭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健康体育服务五大宣传平台,把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党员干部、包村干部定期开展入户宣传,以案释法,以案促教,引导群众合理合法依规办事。利用关心下一代和妇联的资源到村内学校进行集中宣传,有效保护了妇女儿童的权益,减少矛盾发生。制作家风家训,宣传好人好事,让法治精神浸润群众心间。

群众自治解难题

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组建“党员、网格员、保洁员、信息员、执法员、河道巡查员”的“六员”队伍,常态化开展问题排查,建立“发现问题——收到问题——解决问题”两小时解决问题机制,优化了服务群众水平,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联合社区民警、交警联合开展常态化大巡防、大防控、大整治,“红袖章”“志愿者”等义务巡逻队活跃在大街小巷,群防群治力量日益壮大。

智治助力提效能

积极实施智能防控,安装公共视频监控276处,筹建指挥平安乡村健康到户,健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为乡村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全村划分为2个小网格和7个微网格,依托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信息平台和“长安E格”APP,打造“线上+线下”双模式,健全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网格员认真履行“八大员”职责,当好党群联络员、社情民意采集员、社会治安巡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义务帮扶协理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文明风尚引导员与惠民便民服务员,充分发挥“润滑剂”“小桥梁”作用,扩大网格化治理成效。

四皓村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五治”融合是发展方向,政治引领是根本保障,法治先行是重要前提,德治宣传是有力抓手,自治主导是必由之路,智治助力是时代所需,“五治”融合、互为一体,才能固本强基、行稳致远。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长安区将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更大干劲、更实作风、更硬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实现长治久安、造福广大群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西安政法